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志愿填报 > 填报指南

这13种情况分数达线为何被退档:如何预防?

更新:2024-10-21 15:06:50    发布:大学生网      纠错

为什么会出现

“高分落榜”和“达线退档”

一是政策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有三种情况:

1.考生总分高于院校录取线而没有达到专业线并且不服从调剂。

2.高考总分达到相应批次录取线,但相关科目成绩较差或因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要求而予以退档。

3.因各院校投档线的人数都比实际录取的新生多20%,因而投档线上的“边缘生”,很可能遭遇进档之后被退档的风险。

13种退档类型及预防对策

 

1.政策性落榜

投档比例暗藏风险:

高校招生实行按比例投档的办法,这种录取政策就意味着考生达线未必被录取,也就是说上线考生存在5%到20%的虚额。所以“压线考生”报考时需要格外谨慎。

预防对策:

①“压线考生”尽量选择那些往年首轮投档不满额的院校。

②专业上不要过分挑拣并尽可能服从调剂。

③所报考的院校要保留出一定的分数余量。

④不能用录取院校的最低分来判断是否能达线。

2.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院校专业标准

进档后遭遇退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考生对所报院校的《招生章程》中要求的报考资格、学校情况及专业要求等相关内容不了解,盲目填报引起的,志愿填报一定要看清专业报考的条件。

预防对策:

熟悉体检标准和特殊院校招生录取条件,如身高、听力、色弱、色盲、肢体、口吃、性别,男女录取比例等,避免误闯“红灯”。

3.所报专业相关科目成绩不合格

许多高校招生不仅要求总分达到录取分数线,并且对所报专业相关科目的成绩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某些院校的外语、外贸专业,对外语成绩有一定要求。

预防对策:

报考时一定要看清楚所报院校的要求。

4.只参考院校往年最低录取线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录取专业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假如你参考最低分,很可能被落选。

最低录取分往往就是最后一被录取考生的分数,有时同一所院校的最低(冷门)专业与最高(热门)专业间的分数相差在30分到70分之间。

预防对策:

参考高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

5.对目标院校“大小年”趋势分析不准确

招生“大小年”就是某个学校报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较大,导致录取分数忽高忽低,走势无常。

形成“大小年”原因主要是考生迷信上一年各高校录取分数线所造成的。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但不绝对,只能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

导致“大小年”现象的因素有:

①受上年该校录取分数线的影响;

②该校当年招生计划投放量;

③宣传力度;

④几十万考生志愿填报情况。考生要避免“志愿扎堆”,仅靠简单寻找“大小年”规律作为志愿填报的依据是根本不够的,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纵横分析,全面考量。

预防对策:

①参考该校连续三年录取比例的变化趋势,录取分数高说明是“大年”,录取分数低说明是“小年”。“大小年”现象是一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现象,要全面分析,灵活运用。

②对上一年新开设的专业,如果录取比率小于1,来年报考人数可能大幅度提高。当年新开设的专业,可能因报考人数不多而遇到“小年”。

6.高估自身实力,只选“三热”

不少考生在填报时只重视对热门地区的重点院校与热门专业的选择,而忽视或放弃对一般院校的填报,造成重点院校一旦失利,全盘皆输。

预防对策:

注重对一般院校和相近专业的填报,选好保底院校。

7.忽视有特殊类型招生计划的院校

这类招生计划,对考生特长及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尽管招生数量少,但也有不少较好的特色专业。如综合评价、强基计划等,对考生的要求较高,但对优生群体来说,增加了录取的几率。

预防对策:

建议填报此类院校,扩大院校与专业的选择范围。

8.本科一本分数忽视本科二批院校的填报

本科二批院校数量多,有相当一部分不错的专业,其毕业就业情况好于某些第一批次的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专业应予以关注。

预防对策:

重视填报好本科二批院校,为考生增加选择的机会。

9.过分重视专业,不服从调剂

考生专业要求较高,局限于热门专业或不服从调剂,造成进档后被退档的风险。

预防对策:

①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志愿组合中,即要敢于填报理想院校,又要填报稳妥又中意的学校,还要有“保底”院校,防止进档后被退档。

②专业志愿冷热搭配要适度。即使是同一院校不同的专业取分高低,不能全报热门或高分专业,要保持专业志愿间要有3-5分的差距。

10.没有分析透彻院校《招生章程》

有的院校对加分政策只在投档时承认,录取专业时以实考分为准;

有的学校规定了专业级差,非第一志愿专业录取时,要减掉一定分差后才能与第一志愿的考生排序;

有的专业对身体条件、单科成绩有要求外,还规定了男女生录取的比例等,这些问题不注意就会形成“死档”。

预防对策:

① 了解院校信息,特别是招生章程、近几年招生录取分数情况;

② 量力而行,选报志愿留有余地,参考各校专业录取的平均分、位次;

③ 严格对照《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相关条款,选报志愿要避开不予录取的专业;

④ 选择专业面要宽,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11.没有正确理解高招录取关键环节而退档

什么是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是指高校招生同一类别、同一投档批次中若干具有相对平行关系的志愿。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先从最高分考生开始,依次检索和投档,当检索到某一考生时,遵循该考生所填报的志愿顺序检索,符合投档条件时即被投档。

有的家长、考生没弄懂平行志愿的概念,认为平行志愿是我第一个志愿即便被退档了,还能继续被第二、三、四专业录取,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平行志愿投档后也有退档风险。考生的体检、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因素不符合高校要求的,都有可能造成退档。这些因素由高校根据招生需要自主设定,并在高校招生章程中公布。

退档考生不能再补投到后面的专业平行志愿,只能参加下一批次或征集志愿的志愿填报和投档。

平行志愿录取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是:

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校志愿投档,第二个环节是根据专业志愿录取。

第一个环节是第二个环节的前提,只有当你的档案顺利投入志愿学校后,学校才会根据你的专业志愿进行录取。

平行志愿可给考生增加选择机会只在第一个环节起作用,与第二个环节没有关系。

如:一位家长给孩子报志愿,理想专业是金融专业,为了保证专业并增加录取机会,他在平行志愿的前四个学校都选择经济类专业,这类专业招生数不足的学校宁肯空着也不填,而且专业均不服从调剂,而在第五个学校也就是最后一个院校填报了服从调剂。

这位家长的想法是,第一个院校进档后如不能被金融专业录取,不服从调剂就会进入第二个院校,如第二个院校还不能录到金融专业就会落到第三个院校,直到第五个院校别无选择时再服从调剂。

事实上,这位家长没有把平行志愿投档程序搞清楚,如果该考生符合进档条件被前面任何一个院校投档,经济类专业录取不到又不服从调剂,根本不能进入下面的学校,只能作退档处理。

12.坚守本地院校,不去外省高校

每年因此落榜的考生也不少,他们的理由是本地高校招生数量多,录取的几率就会大些,但实际的情况是本地院校录取人数多,报考本地的考生更多。

预防对策:

立足长远,扩大录取几率。省外院校录取人数少相对报考的人数也较少。

13.考生定位不准,院校“扁平”,造成滑档

预防对策:

平行志愿所报的几所院校切忌“扁平”,院校之间要有梯度。

每个志愿顺序所填报的几所学校,在选择时一定要拉开院校之间的志愿梯度。

如果将分数差不多的几所学校分别列为第一、第二、第三志愿顺序,结果会使这几个志愿变为一个志愿,第一个院校落榜,其后的志愿也不会被录取,浪费了录取机会,导致所填志愿都成为无效志愿,造成整体滑档或志愿全部被采空的问题。

也的有的考生甚至将分数更高的分数列为后续志愿,形成志愿倒挂(即无效志愿)。

考生如何才能避免被退档

高校退档主要有这些理由:

部分学校调档比例超出1:1,而报考考生总分偏低;

单科成绩不符合学校录取要求;

身体条件受限;

专业不服从调剂等。

为避免退档,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设置志愿梯度,不要盲目“冲一冲”,也许你的档案冲进了某个高校,但由于部分学校调档比例超出1:1,而你刚刚踩上投档线或超该校投档线不多,可能被退档;

(2)一定要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公布的各高校在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方面的要求,把工作做细;

(3)尽量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服从 专业调剂

有没有 什么“副作用”?

服从志愿,包括“学校服从”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

其中“学校服从”是指考生未被自己所报院校录取后,愿意由计算机自动调剂投档至该批其他未录满的院校;“专业服从”是指考生在学校不能满足其所填专业志愿的情况下,愿意调剂到该校在我省招生的其他未录满的专业。

填报服从志愿可以降低被退档的风险,但也可能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或者专业。

并不是选了服从志愿就一定会被调剂,只有在未被自己所报院校录取或不能满足其所填专业志愿的情况下才会被调剂。调剂的学校和专业不一定都是“冷门”或“不好”的;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热门”的专业没有录满,在这种情况下,你也有可能被调剂到这类“热门”专业。

在这里想提醒考生的是,面对“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时,需要结合自身情况,一定要慎重选择。如果自己的确对学校非常满意,而且也没有特别不喜欢的专业,服从调剂也无妨。

事实上,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院校的专业不一定都了解,某个专业暂时不喜欢,进校学习一段时间,了解了这个专业之后,又慢慢喜欢上了。但若考生确实对某些专业比较心仪,有“非读不可”的想法,则可适当降低院校的层次,选择自己满意的专业。

标签:志愿填报